产品分类 / PRODUCT CATEGORY
设备租赁
会议策划
同声传译
手拉手
同声传译设备
无线导览
音响设备
会议签到器
新闻中心 / NEWS CENTER

科研经费投入不看名头看需求 沪引入"竞争性引导项目"评审

    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近打出一副“怪牌”:提交了一个“窝”在土建类学科、过去不怎么起眼的小方向去参加上海市教委首次举办的“竞争性引导项目”评审,结果竟获得一笔500万元的经费支持,这是此次评审中获支持经费额度高的项目之一。令人意外的是,一些“小学校”获得的经费支持,甚至大大超过了“985”名校。

  这一明显变化,向众多高校发出一个信号:衡量协同创新能力,“国家急需、世界一流”是硬指标。换句话说,评审标准变了,切分科研经费的方式也在变。

  科研绩效和投入方式挂钩

  这大半年来,“协同创新”四字时时让沪上高校感到隐痛——教育部继211、985工程后推出的旨在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“2011计划”今年上半年公布评审结果,首批14个“”协同创新中心,上海高校无一上榜。这让教育界集体思考:该如何把高校的科研实力转化为强大的创新能力?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变革,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。今年新推的“竞争性引导项目”相当于一次阶段性评审,能入围的大学要么前期已参与上海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,要么已建有高校知识服务平台——通过激励机制选优扶强,鼓励高校在围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练功夫,形成倒逼效应。

  在首次“竞争性引导项目”评审中,东华大学的两个高校知识服务平台,一个聚焦航空材料,一个聚焦超仿棉纤维关键技术攻关,总计获得1000万元的经费投入,超过了沪上一所老牌的985大学;上海中医药大学、上海海洋大学、上海音乐学院等分别凭借自己在专业领域的“一招鲜”,在评审中获得青睐。

  “竞争性引导项目”把科研绩效和投入方式挂钩,无形中改变了高校的心态。

  一位市属高校负责人称,原先的评审多多少少有点“看人头”的味道,“985”高校拿出来的项目好像总比普通高校高出一等,谁名头大,谁占便宜。而如今的“2011计划”及上海启动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,都不再论名头排座次了,按需求导向重新“各就各位”。

  名校报项目方式跟进转型

  调整科研经费评审标准后,连很多名校名专业也跟着转型了。获得“重奖”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研究项目,就是转型的结果。

  这个聚焦城市安全建设的新项目,过去散落在同济土木学院的不同专业方向。同济的土木专业实力很强,在建筑、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的抗震、防风、防火等细分领域,每个学科点都有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坐镇。但这么多专家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积淀,能否真正融合在一起,为提升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和安全系数作点实质性贡献?

  “要说研究课题,大学里能讲得头头是道的专家不少;可一说到系统解决问题,敢出头揽活的不多。”一位熟悉沪上高教界情况的业内人士直言。实际上,这是我国很多科研工作者的通病,背后是一种惯性思维作祟。“部分科学家不是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自己的课题,而是依据自己的专长,倒过来论证这个研究是国家需要的。”

  也正因此,发自大学内部的牢骚一直不少。“项目若得不到支持,他就说政府没眼光。”一位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说,实际上,更多的大学教授们应该听听另一种抱怨。比如,落户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很多企业负责人就曾在不同场合感慨,新项目研发、技术升级,他们获得来自本地高校的支持太少。

  同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介绍,正是评审标准的改变,促使学院在项目申报时围绕问题导向,把传统优势学科“拧成一股绳”,还迸发出很多新的学科增长点。

  通过评审还要看后续表现

  “过去,科研经费投入像撒胡椒面,只要项目通过评审,后续表现不见得重要,反正大家都有饭吃;现在不一样了,真正能把事做好、在服务社会、解决实际问题上表现突出的团队会不断有饭吃,而没有作为的团队可能会断粮。”记者从市教委科技处获悉,3年来,本市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已达36个,在建的高校一流学科160多个。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,因此,“竞争性引导项目”推出后尽管引入了竞争机制,对优质项目给予资源倾斜,主管部门依然会在更多有发展诉求的高校背后推一把。

  根据项目安排,除了对于具备冲击国家“2011协同创新中心”的学科和平台给予150万至500万元的经费支持,对其他建设中的学科和平台也会投入不低于100万元的经费。

  眼下,冲刺又将开始。因为,新一轮国家“2011协同创新中心”申报在即。

 

 

  版权所有 2003-2018 百睿德文化传播有限企业 ICP备11014461号-10 昆明同声传译设备|昆明同传设备|昆明表决器|昆明投票器  

皖公网安备 34020702000043号